驱车塞上,高原阔野,一望无际。11月底,记者来到了毛乌素沙地南缘。天气晴朗,寒风凛冽,一排排樟子松像战士一样直挺挺地站成方阵,牢牢扒住了沙地,天空瓦蓝瓦蓝的,不见了曾经的黄沙漫天。
陕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部、黄河“几字弯”腹地,是全国“三北”工程建设重点省份。2021年以来,陕西“三北”工程六期累计完成造林种草942.56万亩(占规划总任务47.8%)、成果巩固670.17万亩(占规划总任务28.9%),在黄河干支流沿线、陕蒙边界、陕北长城沿线、白于山区、渭北台塬和秦岭北麓等区域建成集中连片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。
成立林业项目高质量推进工作专班和项目评审中心,建立分片包抓和督帮机制,举办全省林业高质量项目培训班,逐市开展项目对接和政策讲解,指导各地高质量谋划储备项目……
治沙攻坚战,落得是项目,打得是资金。今年以来,陕西省已落实资金22.97亿元,下达“三北”工程建设任务443.73万亩。
在榆林,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、北缘、环山、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就像一道绿色长城,紧紧拴住了流沙,万亩以上的成片林达165块。这背后,是热汗和热血的浇灌,更有资金的投入。通过市、县财政大力支持,鼓励动员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,榆林近3年的累计投入达15.09亿元,完成营造林111.7万亩。
神木市马镇镇张家墕村,自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项目实施以来,98公里黄河西岸几万亩坡面得以全方位绿化,200万株油松、侧柏、鸡心果、五角枫、黄刺玫等树木林立黄河沿岸,如风景一般铺呈。
在“三北”工程建设中,将生态治理同产业增收结合起来,让荒沙秃岭变成了“金沙银山”的做法屡见不鲜。如今,榆林营造起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,初步架构起红枣、“两杏”、核桃、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框架,形成“红、黄、绿”兼容的经济林果业态,建立起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,形成好婆姨、曼乔咖啡等多个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品牌。
曾经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,变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。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360余块,成为庇佑300万亩农田的防护林网。“三翻五种,十年九不收”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;逐步形成以550万亩玉米、300万亩小杂粮、195.49万亩马铃薯、13万亩设施蔬菜为主体的农业产业规模,羊子饲养量达到929.19万只,成为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。
毛乌素沙地约28.4%分布在陕西西北部,陕西“三北”工程区涉及榆林、延安、铜川、咸阳、宝鸡、渭南、西安、杨凌、韩城9市68县,总面积12.23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积59.56%。
一张蓝图,形成一盘棋。陕西坚持高位推动,统筹协调,做到“班子换、事不变,一任接着一任干”,建立全省攻坚战工作协调机制,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,12个省级部门和9个市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。制定协调机制工作规则,明确职责任务、工作机制和工作要求,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联动,构建跨区域治理机制。并出台《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行动方案》,根据不同区域特点、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功能定位,将全省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68个县划分为3个治理区,因地施策。
榆林市突出对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,重点实施生态廊道建设、重点区域绿化、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、林草产业、封山(沙)育林等项目;延安市部署白于山区毛乌素沙地南侵阻击战、黄河西岸土石山区综合治理歼灭战、延安中部人居生态环境提升战、南部天然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持久战,扎实谋划“三北”工程六期建设项目10个,规划营造林339.64万亩;铜川市则设定“三区九单元”总体布局,实施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,计划3年完成退化林修复18.4万亩、森林抚育25.8万亩。
近日,记者还在“三北”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,下一步,陕西将积极探索“政府林长制”和“民间林长制”相结合的“双林长制”模式,聘请“民间林长”参与工程管理,协调群众与“政府林长”的良性互动,营造全社会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;统筹全局分区治理,建立联防联治机制,积极探索与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等省区共同推进“三北”防护林跨区域联防联治;构建部门协同、源头治理的工程保护发展长效机制。
在榆林佳县,秃尾河流域的朱家坬造林点,由于地势险峻、交通困难,当地想出了一条新思路:利用索道与无人机运苗,提升了造林效率,降低了成本,并确保了施工人员的安全。同时,采用“垒石坑+育林板”的整地方法,解决了土壤贫瘠、漏水问题,起到了保墒和防火的作用,有效攻克了土石山区造林难题。
当治沙攻坚有了科技加持,成效显著。为此,陕西成立了由院士专家牵头的陕西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,为打好攻坚战提供决策支持和解决方案。实施“揭榜挂帅”科技攻关机制,在沙地抗旱节水造林、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抗旱造林、矿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。
在距离无定河不远的张应龙治沙基地,合理布局的10米深度的水井,通过节水灌溉管护着一片片新栽的樟子松。利用卫星定位系统,精准确定每一个树坑位置,确保作业区内栽植树木的数量与设计一致,为后续施工做好技术保障。同时,他特别重视微生物科技在治沙中的应用,还在林间进行了羊、鸸鹋等生态养殖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尝试。
榆林营造起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,初步架构起红枣、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框架。人民网 王丽摄
在小纪汗林场,记者了解到,近两年,林场正在开展碳汇交易试点,推广“防护林+林业碳汇”模式。先发展整地、植苗、抚育等先进造林技术,发展碳汇产业链条,推动再造林和森林经营方式的创新,为“三北”工程引入造林绿化资金开辟一条新的道路。
在近日召开的“三北”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上,记者还了解到,陕西下一步将做好三北工程项目储备和年度建设任务申报,并建立工程建设全流程管理机制,严把作业设计及审批、种苗质量等关口,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。同时,明确市县资金配套政策,积极探索光伏项目与治沙任务相结合的建设模式,建立防沙治沙基金,拓宽资金投入渠道。还将充分依托陕西生态云感知系统,加快建立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智慧管理平台,对三北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动态监管。
40多年来,陕西“三北”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400多万亩,在陕蒙边界、长城沿线、黄河西岸构筑起大型防风固沙林带。如今,陕西正根据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总体布局,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,努力创造新的绿色奇迹。天博